又 逢 重 陽
夜里閑暇無事,和孩子聊起放假的事,從除夕到十五,從清明到端午······細細數(shù)來各有淵源。賞月團圓的中秋剛過,國慶長假接踵而至,看著臺歷隨手翻了幾頁,重陽節(jié)幾個字映入眼簾,不由得想起重陽節(jié)又稱老人節(jié),老人節(jié)的起源,最早可以推到漢初。據(jù)說,在皇宮中,每年的農(nóng)歷九月九日,都要佩茱萸、食蓬餌、飲菊花酒,以求長壽。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,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,賈某便將這一風俗傳入民間,漸漸演變成老人節(jié)。
“據(jù)說”很遙遠也無據(jù)可查,卻折射出尊老、敬老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這種美德一脈相承,代代相傳,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隨處可見。
前些日子去哥哥家吃飯,恰巧嫂子93歲的奶奶也在,老人家的背已經(jīng)駝了,耳朵也有些聾,滿是溝壑的臉龐印證了歲月的滄桑,淺灰色的褂子和頭上的銀絲相搭配,感覺那樣的和藹可親。嫂子給我講了許多奶奶的老年趣事,讓我捧腹不止,奶奶的生活談不上錦衣玉食,可身體康健、子孝孫愛,全家人視若珍寶茶后美談。這種平淡安逸的生活應該是尊老、敬老、愛老的真實寫照吧!
我的父母年近七旬,身體也很健朗,也經(jīng)常拿著老年證乘坐公交車,他們把坐車出去轉(zhuǎn)轉(zhuǎn)當成是重回社會的一種方式,每次回家看望都要和我講講坐車時的“新鮮事兒”。作為公交車司機的我,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會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老人,雖談不上視若父母,卻也盡心盡力不敢有半點懈怠。在父母親講述的眾多“新鮮事兒”中,有一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,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鞭策著我,讓我理解了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真正含義。
那一年的春節(jié)前夕,父母為了能夠買到物美價廉的年貨,坐車去辛店趕年集,當天的老年人很多,快中午時,每個人都大包小包的在站點等車。片刻,一輛車緩緩駛進站點,前門打開,司機就站在車門口,只聽他用渾厚的聲音說:“叔叔阿姨不用急,把東西交給我,刷卡后盡快做好,我會把你的東西放在你身旁”,就這樣反反復復十幾趟,安頓好了老年乘客,車廂內(nèi)響起了一片感謝和贊譽聲,只見他酣然一笑,回到座位上,駕車平穩(wěn)駛出站點。父親坐在他身后,問他為什么這樣做?他只是淡淡的說:“我的父母年紀和您相仿,也經(jīng)常坐車,我做這些就像幫父母做一樣”。就這一句話,每每談起父親都感慨萬千,也成了父親叮囑我好好工作的“必用句”。已到不惑之年的我聽著父親的叮嚀,更加明白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不僅僅是理解,更重要的是行動,也時刻鞭策著我尊老、敬老、愛老要從我做起、從點滴小事做起。
今年的春天好像遲到了一樣姍姍來遲,四月中旬的一天,傍晚放學時在實驗中學站上來很多學生,車廂內(nèi)人頭傳動,我回過頭來疏導乘客,猛然發(fā)現(xiàn)幾個愛心座上空無一人,便說道,那有座位怎么不坐,沉默過后,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:“阿姨,前面民建會有爺爺奶奶上車,還是留給他們坐吧”!我的心頭為之一熱,多可愛真誠的一群孩子,他們心中至純的情感同時也鼓舞著我,尊老、敬老、愛老要以身作則,從現(xiàn)在做起。
記得一位故去的長者,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不要和不孝敬父母的人做朋友”。那時的我不懂世事,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逐漸懂得了這句話的真諦!是啊!對生育、撫養(yǎng)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愛護的人,怎能懂得尊重朋友?怎能值得你信賴?
又逢重陽,在名目繁多的節(jié)日里,有幾人記得重陽節(jié),又有幾人知道“老人節(jié)”。在我國古代啟蒙教讀本《三字經(jīng)》中有一句“香九齡、能溫席、孝與親、所當執(zhí)”;《弟子規(guī)》中對“人則孝”有著明確細致的行為規(guī)范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尊老、敬老、愛老的良好風氣愈加濃郁,在各行各業(yè)都有明確的體現(xiàn),各種關愛老年人的政策層出不窮,讓老年人老有所養(yǎng)、老有所樂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。我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,積極推進落實老年人免費乘車制度,全體駕駛員體貼入微的服務,贏得了全體市民認可和贊譽,為和諧文明的東營做出了貢獻,也讓尊老、愛老、敬老的美德在全體職工心中生根發(fā)芽并結(jié)出豐碩的成果。